首页 资讯 正文
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体育正文 24 0
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在四川大凉山,有一列5633/5634次的绿皮火车。自1970年7月1日(rì)成昆铁路通车以来,这列慢火车便日复一日穿梭于攀枝花与普雄(pǔxióng)之间。当高铁以风驰电掣之势成为时代象征,这列慢悠悠的火车,却用“慢”勾勒(gōulè)出一幅饱含民生温度与发展希望(xīwàng)的独特画卷。 慢(màn)的是速度,快的是发展。大凉山地区地势复杂,山峦起伏,交通不便长期制约着当地的发展。与高铁的“快”相比,绿皮(lǜpí)火车的“慢”恰恰满足了山区群众的“刚需”。2元的最低票价,几十年票价未变;站站停靠的贴心设计,途经(tújīng)26站,其中18个小站(xiǎozhàn)甚至无售票点,乘客先上车后补票。车上不仅搭人、拉货,还载鸡鸭鹅狗、羊猪(yángzhū)牛马,让沿线村民能低成本往返城乡,将山货运往城市,又把学费、医药费和致富(zhìfù)希望带回村寨。它像(xiàng)一条毛细血管,激活(jīhuó)了大凉山经济的微循环,为大凉山地区经济发展打开新通道。 慢的(de)(de)是时光,暖的是民心。近年来,铁路部门在方寸车厢间做足文章。火车上,专门设置了家禽(jiāqín)牲畜行李车厢和大件行李区,方便(fāngbiàn)老乡们将山里的土鸡(tǔjī)、花椒、土豆等农产品运往城市售卖,极大(jídà)地降低了运输成本,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。同时,这列慢火车还吸引游客走进大凉山,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与烟火气息,推动乡村旅游兴起,让山里的“慢生活”成为拉动经济(jīngjì)的新引擎,为山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 慢(màn)的(de)是节奏,快(kuài)的是希望。对于大凉山的莘莘学子而言(éryán),这趟慢火车是他们求学路上的“移动校车”。沿线众多学生依靠这趟列车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,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,铁路部门改造车厢,打造“学习车厢”,配备课桌椅和书柜。无数年轻人搭乘它走出大山,求学求知,学成后又带着新理念(xīnlǐniàn)、新技术返乡创业,开民宿、做电商,慢火车成为连(lián)接大山内外的希望之桥,一头(yītóu)连着大山深处,一头通向广阔世界,为大凉山孕育出无限可能。 当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勾勒中国(zhōngguó)速度的同时,全国仍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穿行在偏远山区。它们像5633/5634次慢(cìmàn)火车一样,虽没有风驰电掣的速度,却满载着对百姓的深情厚谊,悄然改变着沿线百姓的生活,为乡村振兴勾勒出美好的未来(wèilái)画卷(huàjuàn)。 (来源:中国(zhōngguó)网 作者:简艳 宋立炜)
慢火车:“慢”出民生温度“驶”向美好未来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